臺灣、香港藏學研究——歷史、政治、社會

發(fā)布時間:2023-05-24 09:40:25 | 來源: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| 作者: | 責任編輯:

二、歷史、政治、社會

林孝庭著、朱麗雙譯《西藏問題:民國政府的邊疆與民族政治1928—1949》(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),這部書通過深入探討民國政府與西部邊陲地方政治勢力的互動關系,揭示了國民黨政權在對日抗戰(zhàn)前后與國共內戰(zhàn)期間等不同歷史階段,把原本幾乎不存在的中央政令與影響力,滲入包括西藏在內的中國西南與中亞內陸地區(qū),逐步實現(xiàn)在這些地區(qū)的國家建構。在作者看來,國民黨政府所謂的“邊疆”議題,并非全然是傳統(tǒng)上所認知的那種對一個中央政權不斷帶來侵擾的“邊患”議題,亦非完全是國民革命意識形態(tài)驅使下民族主義式的“族群政治”議題。相反的,一個本質上屬于地方性政權,政令與影響力皆有限,卻宣稱代表全中國的國民黨政權,面對近代西藏和其他邊疆地區(qū)的“主權”問題,靠的更多的是政治上與宣傳上的修辭,然而此種政治修辭流布如此之廣、影響如此之遠,對1949年以后上至國家政策,下至普通民眾的一般觀念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。這本書對今人理解過去和現(xiàn)在的漢藏關系,有著相當高的價值。

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各務詩乃《歷史敘述的延續(xù)和轉變——以吐谷渾起源傳說為例》(《人文與社會》學報第3卷第7期),作者對比了《宋書》《梁書》《隋書》中記載的吐谷渾起源傳說,初步探討了這三種起源傳說體現(xiàn)的不同現(xiàn)象和含義,認為《宋書》記載的傳說內涵儒家思想的描述,《梁書》記載的傳說內涵佛教思想的描述,而《隋書》記載的傳說則內涵現(xiàn)實情況的描述,它們的敘述模式直接受到不同時期政治策略的影響,是當時政治策略的具體體現(xiàn)。

臺灣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陳淑萍的《敦煌寫本〈大乘義章〉及其相關研究》(《敦煌學》第34期),發(fā)現(xiàn)歷來論及凈影慧遠《大乘義章》古寫本,主要以日本藏卷為討論范疇,未曾涉及敦煌文獻;而關于敦煌寫本《大乘義章》之相關訊息,僅散見于中國、英國所藏敦煌遺書之敘錄。文章就BD.07808V、BD.09861、BD.10364、BD.10396、BD.10991A、BD. 10991D、BD.12106、S.2742、ZSD045等9件敦煌寫本為研究范疇,依佛教文獻學的方法重新校理、整合,以發(fā)掘其彼此的關聯(lián),并借此顯現(xiàn)《大乘義章》在隋唐時期流傳的樣貌。

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楊明璋的《敦煌本〈唯識大師無著菩薩本生緣〉〈唯識論師世親菩薩本生緣〉之文本屬性與故事源流》(《中國學術年刊》第40期),校錄了抄寫于10世紀中葉P.2680、P.3727兩份寫本上的《唯識大師無著菩薩本生緣》《唯識論師世親菩薩本生緣》,考究其文體名稱——“本生緣”,認為應該是“本生”與“緣起”的合稱,文體特色應當是敘述拔苦令安樂的菩薩行因緣。作者認為,《唯識大師無著菩薩本生緣》的主要情節(jié)——割肉代狗為蟲蛆所食,可在清代乾隆年間云增·耶喜絳稱《菩提道次第師師相承傳》等書中找到;而《唯識論師世親菩薩本生緣》則應是以南朝陳真諦譯《婆藪槃豆法師傳》為基礎,參考唐代玄奘《大唐西域記》、敦煌本曇曠《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決》改寫而成。并提出曾獲吐蕃贊普邀請入藏而終未成行的曇曠,極有可能就是《唯識論師世親菩薩本生緣》《唯識大師無著菩薩本生緣》二文本的作者。

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。 保留所有權利。 京ICP備06045333號-1

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