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度,語言文字藏文部分成果豐碩,目前在藏學主流藏文學術期刊上統(tǒng)計的相關成果有30多篇論文,主要涉及藏文文法理論、文字、語言、方言、詞匯、語音、經典文獻等研究。歸納起來有四個方面的特點:第一,研究性更突出,如何在大量的語言材料的積累之上,進一步探索出新,把語言研究引向深入,專題研究逐漸成為一個突破口。第二,傳統(tǒng)經典著作和梵藏文法的比較研究有了進一步的升華,這對文法研究的傳承保護與傳播將會大有裨益。第三,重視歷史資料的運用,有關文法研究的著作不勝枚舉,從豐富的史籍中輯錄出大量材料,對語言問題作出了新的解釋。第五,理論方法論上呈交叉學科特點,語言研究重視第一手資料,強調“參與觀察”與“深度訪談”走訪調查語言文化圈,以鮮活的語言案例解除了諸多文獻中的疑惑。下面分別予以介紹。
一、文法歷史研究
語法理論的淵源從7世紀前有無文字之說,至7世紀后吞彌·桑布扎創(chuàng)制了符合藏語語言屬性的文字,8世紀末赤松德贊時期從本土和印度請來了諸多有名的譯師,通過他們的努力這一時期翻譯和創(chuàng)作了諸多佛法經典和語法著作,這一時期最著名的語法理論被稱為《八大位》(?????????????????),此理論的翻譯足以證明,本土學者開始研究梵語和藏語語法問題。后弘時期(10世紀中葉)大譯師仁青桑布掀起了研究梵佛語法問題的熱潮,這一時期以語法理論《語門文法概要》為標志,從研究語言細節(jié)問題上充實了藏語語法理論。薩迦派時期至甘丹頗章時期也就是從16世紀至20世紀,藏族本土學者對傳統(tǒng)經典語法理論進行了再創(chuàng)作與理論升華,出現了大量的語法著作。新中國成立至今藏語語言學研究以科學的理論與方法適應了時代發(fā)展的步伐,出現了大批既懂傳統(tǒng)理論之精華,又掌握現代學科研究方法的藏族本土學者,通過他們著書立說,藏語語言理論得到了再次升華。
卡崗·扎西才讓、海春生(?????????????????????? ???????????????)的《從阿里古格王則德的一份敕令文看藏文階段性演變過程》(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《西藏研究》第2期)一文,以阿里古格王則德的一份敕令文為例,首先介紹了該文本所展現的古典藏語面貌,其次從吐蕃時期到后弘期的歷史進程中,探討了書面藏語的語音與手寫方式、語法等演變情況,并肯定了該文本的語言學研究價值。
鄧戈(????????)的《古藏文書法理論發(fā)展脈探析》(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《西藏大學學報》第2期)一文,對瓊氏書法理論進行文本解讀,并分析了其書法理論產生的理論基礎與發(fā)展脈絡。
達哇卓瑪(?????????????)的《藏傳佛教對藏語發(fā)展的影響研究》(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《西藏大學學報》第2期)一文,從宗教與語言間的關系、佛教對于藏語言標準化起到的作用、佛教的發(fā)展對藏語名詞發(fā)展產生的影響、佛教的傳播場所寺廟、代表人物、節(jié)日、儀軌等幾個方面,論述了佛教對藏語使用的影響以及佛教與藏語間的關系。
周瓜克(????????????)的《安多拉卜楞南部半農半牧區(qū)話的語法演變研究》(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《西北民族大學學報》第1期)一文,基于世界語言發(fā)展變化共通的特點,以拉卜楞南部半農半牧地區(qū)方言為例,論述了此種方言語法的發(fā)展變化特點,以及由此產生的語法成分的變化。
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。 保留所有權利。 京ICP備06045333號-1
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