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藝術
(一)音樂
李加太、秀蘭的《初探拉伊與花兒的淵源關系》(《西藏藝術研究》第1期)一文,從地理學的角度追溯了花兒的淵源,又從詞匯學的角度將拉伊和花兒進行了比較,認為花兒受藏族拉伊的影響而產生,并且在曲調等唱法上依然具有藏族拉伊的特點。項秀才讓的論文《巴協(xié)的起源及其藝術特點》(《群文天地》第2期)對巴協(xié)(即流傳在康區(qū)巴塘一帶的民間歌舞)的歷史、分類和藝術特點作了較為詳細的論述。
(二)舞蹈
南卡加的《評介貴德縣常牧鎮(zhèn)梅加村“羌姆”藝術》(《西藏藝術研究》第2期)一文,論述了貴德縣常牧鎮(zhèn)梅加村“羌姆”的產生、“羌姆”儀式的程序、各“羌姆”片斷內容、“羌姆”的表演藝術、所使用的面具和音樂等。索朗曲達的《西藏古代卓舞——熱振卓舞》(《雪域文化》第2期)一文探討了熱振卓舞的源流以及內容和流程等。
(三)美術
薩吉·桑杰才讓的《略談多麥熱貢地區(qū)流傳的繪畫藝術》(《西藏藝術研究》第2期)一文,從熱貢繪畫藝術的起源、熱貢畫院的發(fā)展和藝術形式、熱貢畫院的藝術派別和理論、繪畫藝術盛行的村落、繪畫藝術特點、著名藝術家及其作品等方面作了詳細介紹。完瑪仁增的《簡論蒙古人馭虎壁畫的藝術特征》(《西藏大學學報》??┮晃氖紫冉榻B了關于蒙古人馭虎壁畫的意向的各種說法,接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,并且探討了當前興起的蒙古人馭虎圖。
(四)藏戲
更藏加的《略談多麥合作地區(qū)的藏戲藝術》(《青海民族大學學報》第1期、《西藏藝術研究》第2期)對合作地區(qū)藏戲的起源發(fā)展、特點、表演藝術等作了介紹。
(五)其他
西洛的《略談“扎嘎”瓷碗之來源及其藝術特征》(《西藏研究》第4期)一文,通過實地調查和文獻資料,對“扎嘎”瓷碗之來源及其藝術特征作了詳細論述,并配有實物圖片,圖文并茂,具有一定的學術資料價值。由昌都縣文化廣播電視局編的《昌都鍋莊》(中國藏學出版社)一書共收錄了250首民間鍋莊,對民間傳唱的詞曲進行了規(guī)范的詞、譜記錄,是近年來較有代表、全面的一本民間鍋莊集,昌都歷史、文化的研究增加了新的內容。
白瑪扎西、德吉白珍的《略論藏文典籍護經板的工藝特征》(《西藏大學學報》第1期)論述了藏文典籍護經板的產生、標準,以及護經板內外的特點,同時對其材質、其表面的繪畫特征和護經板的大小也作了介紹。拉巴次旦的《桑耶寺佛塔的色彩形制及其文化特征分析》(《西藏大學學報》第1期)一文從色彩學的角度對桑耶寺的四塔:即白、紅、黑、綠塔的象征等內容進行了探討。娘吉加的《關于西藏阿里地區(qū)托林寺白殿壁畫保護的調查報告》(《西藏大學學報》第1期)一文介紹了托林寺的地理位置、設施等情況,針對該寺壁畫面臨的危機,從維修的好處和價值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解決辦法。
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。 保留所有權利。 京ICP備06045333號-1
京公網(wǎng)安備 11010502035580號